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商学院,前身为原马鞍山钢铁学院经济管理系和原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2000年,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学校教学机构调整分成经济学院、管理学院。2013年9月,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合并为商学院。40多年来,一代代商院人接续奋斗,学院规模日趋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现已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科学院。
学院践行“知工业机理、行实战真知、创场景价值、合生态共赢”的价值观,推动商科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堂学理论、企业练决策、云端拓视野”的三维能力锻造。依托学校工科基因,以“植根工业沃土,锻造数智工匠,服务长三角智造”为核心使命,聚焦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构建“技术逻辑+商业思维”双核驱动的育人范式,培养能破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痛点的复合型商科人才。面向未来,学院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工业场景商业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智库引擎。通过工商学科交叉、科教融汇和产教深度融合,破解传统商科教育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的矛盾,塑造“从车间到云端”的特色竞争力。
学院现有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金融与统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经济系等6个系,现有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互联网金融、经济与金融等11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招本科专业主要为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7个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600余人,本科留学生57人。
学院现有教工149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2人,博士60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1人,学院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
学院拥有国家级专业智库分中心“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数据驱动公司治理与创新决策”实验室、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培育智库“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安徽省高校建设智库“安徽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科技创新智库“安徽省科技创新综合智库”、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等六个教学和科研平台。



第二部分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举措与亮点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五引领五嵌入五提升”的地方行业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聚焦安徽省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需求,以工业场景为基底、数字技术为工具、商业创新为内核,培养“懂理论、精数据、通商业、善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举措
突出行业特色,将思政教育嵌入人才培养链。立足学校“以工为主”学科优势,明晰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标准。深挖校内外思政育人元素,持续开展“钢铁文化思政课堂”、钢铁记忆、钢铁企业面对面等活动,向师生讲授“钢铁报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不忘钢铁报国初心,牢记制造强国使命”。
突出言传身教,将榜样力量嵌入人才培养链。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最美教师等教师群体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树立典范。长期开展“221”工程(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观看20部红色电影,阅读20本红色书籍,聆听10场先进事迹报告),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突出科教融汇,将科学研究嵌入人才培养链。开设“新商科创新人才试点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强化商工、商理等专业交叉融合,建设发展智能财务、金融大数据等新商科专业或方向,开设“数据挖掘技术”、“互联网金融”等交叉课程并实施研究性教学;举办“荟灵经管论坛”等前沿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拓学生学术视野。
突出创新创业,将学科竞赛嵌入人才培养链。依托《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开设《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类课程14门,引入创新创业类在线开放课程12门。实施“新商科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支交叉融通、一专多能,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聚焦“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三创”赛等重点赛事,以“一专业一赛事”为抓手,在学科竞赛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突出协同育人,将产教融合嵌入人才培养链。坚持“无边界育人”思想,构建“4A”(Anytime、Anywhere、Anyway、Anycontent)协同育人体系。依托国家级专业智库分中心——“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等六个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商科类专业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建设项目,促进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科研反哺本科教学。依托上海钢联、钢之家、宝武马钢集团、招商银行等知名企业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实践基地。
三、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亮点
学院秉承新商科人才无边界育人理念。通过思想引领、学术引领、榜样引领、创新引领和开放引领,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塑造适应地方行业人才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框架,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为优化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提供科学指引。
实施“五引领五嵌入五提升”的培养模式。通过将“思政元素”嵌入教育教学链,将“科教融汇”嵌入学科专业链,将“榜样力量”嵌入教学资源链,将“学科竞赛”嵌入人才培养链以及将“产教融合”嵌入行业产业链,让学生充分汲取思政知识、科学精神、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提高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模式。
第三部分 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先锋铸魂·品牌赋能:从样板支部到师生典范的先锋力量不断壮大
学院党建品牌不断擦亮。经济系党支部获批安徽省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第二党支部、学生第七党支部、会计系党支部、金融与统计系党支部等4个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校级优秀案例。
教师典范持续涌现。洪功翔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王先柱教授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章铁生教授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王锴教授荣获“安徽省最美教师”称号,洪功翔、章铁生、刘家树、周世军等4位教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李丽、吴金南和刘艳华等3位教授为省教坛新秀。此外,学院还涌现出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班主任、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一批先进个人。



二、学科领航·育才强基:从重点学科到一流专业集群的‘双轮驱动’优势彰显
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具备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的授予权8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应用统计硕士、金融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研究生700余人。会计学、数量经济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会计学入选安徽省特色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应用经济学学科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居前40%,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
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获得长三角新文科认证受理,统计学、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会计学、经济学等3个本科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统计学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新设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获批数字金融、碳经济、数字贸易、智能会计、数智人力资源管理、数智营销等六个微专业。
科研反哺教学的基础不断夯实。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5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社科、省自科、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等省部级项目170余项。出版专著33部,发表CSSCI/SCI/SSCI/EI等高水平期刊论文210余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获省、市优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30余项)。近五年来,智库研究成果获国家领导肯定批示5项,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中央国安办等国家部门采纳8项,获教育部、科技部、民进中央采纳7项,获省委书记、省长、常务副省长等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40余项,获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等采纳6项。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4篇,在《学习时报》《安徽日报》《解放日报》等重点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9篇,20余篇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求是网、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和安徽理论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出版“智库丛书”5本,完成省领导圈定课题20项,“部门出题 智库解题”16项、省市政府部门招标课题25项,与南京大学共建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智库创新体系,对学校智库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获省社科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重点智库和重点培育智库年度考核中,我校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获评省重点培育智库第1名,获65万元奖励资金。


三、课改驱动·育人创新:从一流课程矩阵到协同育人生态的教学质效跃升
课程建设不断登上高台阶。《财务管理》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和《财政与税收》进入第三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最终评审阶段,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财务管理学》课程获得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教学创新奖一等奖。95%以上的专业课程建有网络课程资源,拥有学银在线、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国家一流线上平台课程12门、省级线上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5门。近三年,立项省级课程综合改革建设项目20余项。


教材使用和建设质量显著提高。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使用率达100%,主编出版《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会计学》等高质量教材17部,《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企业管理》、《审计学》和《财政与税收》等教材入选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教学实力不断增强。学院拥有“企业管理”、“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省级教学团队5个,“大数据视角下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团队”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陈昌龙、章文佩等多位教师在安徽省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另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与企业共建就业实习教育实践基地42个;与正保教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高质量开展ACCA方向班协同育人项目,培养优秀学生300多名。


四、德教双馨·研创赋能:从课程思政示范课到拔尖人才培育的多维跃升
教学成果丰硕。学院开设“课程思政”公开课15门,拥有课程思政典型案例8项。由洪功翔教授参与的教学成果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获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54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




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5年我校每届900余名学生中,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为94.1%,位列全校前三;毕业率、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7%和90%以上;平均考研录取率为30.5%,其中考取“双一流”高校人数比例达94.9%。

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 50 余项;学院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这也是省属高校获得的第一个全国特等奖;学院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学子在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特等奖。






杰出校友不断涌现。2020 年软科“造就财经人才”排名第 66 位,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地方政府领导150余位、上市公司CEO(CFO)80 余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伙人120余位、银行行长20余位、自主创业企业家170余位、高校博导、教授30余位。
社会声誉明显提升。根据麦可思(MyCOS)评估报告,用人单位对我校商科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满意度达96%以上。其中,中国宝武集团、中国宝冶集团、中国十七冶集团、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五冶集团、中钢天源、中天钢铁、科大讯飞、奇瑞汽车、安徽建工集团等众多企业对我校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